我是五加皮永華证券,早安攀岩联合创始人,希望和10000个岩馆创业者一起成长。
从今天开始,我会在这个公众号跟你分享开攀岩馆的一切,争取持续日更吧哈哈我要做特懂岩馆生意的创业者。也欢迎你加我好友,私信交流⬇️
在上海 Neverest 岩馆的创始人爆豆老师身上,你总能看到两种气质并存:一边是江湖气,语速飞快、观点犀利,聊天像开脱口秀;另一边又很细腻且乐于分享——在谈比赛、谈路线、谈过去的那些细节时,他记得比谁都清楚。
六年前,在上海攀岩圈的还不那么热的时候,Neverest 抱石馆诞生了。它坐落在苏州河畔,凭借着独特的线路和全上海“最便宜”的票价,成为无数岩友的攀岩起点和快乐老家。
采访刚开始,爆豆老师突然说:“我们馆马上就要关了,会不会影响你这次采访?”
我当时其实有点愣住。但现在想想,那一刻反而让这次对话变得特别。很幸运能在这个时候采访到爆豆老师,也刚好用这个机会,一起和他回顾 Neverest 这六年。
这不是一篇纪念文章,也不是一个告别仪式。更像是一场长谈——我们聊了攀岩比赛、岩馆定线逻辑、好的定线员、日常琐事,也讲岩馆运营、攀岩文化、女生在岩馆里的处境。他语气平常轻松,少有伤感,字句之间,像是提前为自己的这次“收场”做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注解。
♀️早安攀岩五加皮: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Neverest 爆豆:我是 Neverest 攀岩馆的创始人,爆豆。
♀️早安攀岩五加皮:你抱石、难度、野攀的攀爬能力大概是什么样的?
♂️Neverest 爆豆:我的野攀抱石水平,大概就是 V5,这个难度的线我基本都能爬。室内抱石也是差不多 V5 的水平吧。因为我不是专注只爬抱石那一类的,很多去野外的时间我都留给了滑雪。
我其实特别喜欢和山啊石头啊接近,想从山林里获得一些养分。但说实话,我爬高线时没有办法“心如止水”,太在意安全问题,体验也打折扣。加上住宿环境比较艰苦,哎哟年纪一大了也受不了。不好意思,我就脱离了攀岩人的组织,分了一些时间去滑雪了。(笑)
有一年冬天很奇怪的,我说这今年冬天这个月怎么生意这么差的啦?然后嘞我就问几个岩友,我说你们怎么不爬了啦?他们说:“没有不爬呀,我们都去滑雪了,我们要滑一个月了。”那怪不得没生意了,所以我说:“那你叫我一起,我也去玩一玩。”就一头栽进了滑雪这条不归路。
我滑雪的能力嘛——一般的陡坡都能滑下来,小跳台、小蘑菇也可以应付,但你要我跳大台子或者滑特别技术性的地形,我就不行了。算是比较“养生滑”的水平,不追求极限,主要是享受。
♀️早安攀岩五加皮:你开攀岩馆以前是什么职业背景?
♂️Neverest 爆豆:我最早其实是做商业地产的,做开发经理。但是你知道的呀,那个格子间对我们这种爱攀岩的人来说太难受了——朝九晚五、还要加班,根本没办法和爬墙兼顾。所以后来就想,能不能只攀岩不工作,去试试看。
那时候最早是在魔岩爬的,后来去了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叫“9A 攀岩”,现在已经关掉了。在那儿工作了一段时间,但那个时候攀岩在上海的发展还早期,人不多,收入也特别低。我记得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 3000 块,根本没法活。
后来又去了PETZL 攀索,做主锁的那个,做售后服务。但最后还是觉得不行,因为这时候你又还是感觉又回到格子间里面去了。
♀️早安攀岩五加皮:你为什么要开一家攀岩馆?为什么现在要选择关闭这家攀岩馆?
♂️Neverest 爆豆:那爬了一年之后,我就想说当教练好了,但我其实当时并不是“想当教练”,而是因为岩馆里只有“教练”这个职位可以做,别的工作没有。而且也没办法同时有一份稳定工作再兼顾攀岩。于是我就下了决心:干脆就全职做攀岩吧。
那时Pongo刚开两年,我就去入职了,在Pongo待了一年。这一年对我影响非常大,不管是技术上的进步还是思想上的成长,基本都在这一年里发生了。那会儿刚好也是恒毅烧掉的时期,客流全往Pongo去了,算是促进了上海抱石的发展。Pongo几乎成了所有人流的聚集地。
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有想法了嘛~要不要自己搞一个岩馆?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Pongo的教练,正好赶上那一波人里,米勒开了独角兽,草大师开了Beta(文章指路),我开了Neverest,时间上都差不多。所以后来大家就戏称Pongo是上海攀岩的“黄埔军校”。后来呢没过几年,一帆自己也出来开了Bench Mark(文章指路)了。
等于是以前的这一批人都做老板了,都去开岩馆了。反正我觉得Pongo对上海的整个贡献是很大的。
Neverest 是在2019年底装修好的。刚开的时候生意很好,大概有四年时间是盈利的。但这两年就开始亏损。我觉得一个时代结束了——小型岩馆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大规模岩馆的时代崛起。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我们决定关掉 Neverest。
当然,我心里还是很难过的。毕竟在这里待了六年,感情很深。我昨天自己在馆里收门的时候还掉了眼泪。我让教练们先走,自己再多爬一会、再多待一会,想着这个地方马上就要关了,真的很舍不得。六年的时间真的好快啊。
但同时我也找到了新的方向。这个想法也和我最近招的两个跨界教练有关。他们一个原来在得物做线上销售,一个是建筑师,对产品很敏感,动手能力也很强。他们做事真的非常出色,比如我们那个厕所,之前一直是“名场面”,但这个新馆长来了之后,把它打造成一个干净、漂亮、专属女生的空间。还有建筑师教练,设计了很多实用又漂亮的小装置,提升了整体体验。
所以我也在想,与其让他们继续留在一个走下坡路的小馆里,不如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新的空间去。
Neverest 240平嘛,当时总投入是150万,基本回本,微亏。但我知道,如果再继续下去肯定会亏得更多,所以选择在这个节点抽身。
所以我说,这个小馆的时代真的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新的挑战、新的方向。
♀️早安攀岩五加皮:Neverest 抱石馆的收入结构是以门票为主还是培训为主?
♂️Neverest 爆豆:我们馆一直是以门票为主的,主要是成年人来爬。小朋友统一是报名课程,不能单独来。这是我们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我在9A工作的时候就发现,如果小孩不报课,自由活动很乱,也没什么成长,最后就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干脆定了一个规则——小朋友来攀岩必须报课程。
其实攀岩课真的不贵,跟外面那些英语课比起来便宜多了。但教练要教的内容,我觉得是比健身房那种还要有技术含量的。攀岩教练要教技术、讲动作原理、指导避免受伤、讲身体结构,知识密度很高。我觉得它的价值比现在市面上表现出来的“价格”要高得多。
不过现在行业里都把价格压得很低,这当然和市场需求有关系。但从专业性上讲,是不应该这么便宜的。
而且现在跟以前不一样,大家攀岩不太“磕线”了。以前线路少,你不磕你就没得爬,只能拼了命往上磕,反而技术上进得快。现在线路多,换线频繁,大家都是直接打电话来问:“你们最近有没有新线?”有新线才来,老线我都爬过啦。这个也能理解,线路琳琅满目、眼花缭乱,选择多了永華证券,人的习惯自然也变了。
♀️早安攀岩五加皮:Neverest 抱石馆卖得最好的卡是月卡年卡还是次卡?为什么?
♂️Neverest 爆豆:我们以前也卖年卡、月卡、次卡,后来我都取消掉了,现在只卖单次票。
为什么?因为我也有体验。比如我去别的岩馆,看到线路好想去爬,但没有卡,我第一反应就是问有没有人能借卡。
我就干脆取消预付卡,你喜欢我的线就来,不喜欢就不用来。不要让岩友在“有没有卡”“能不能借”这种事情上有顾虑。我觉得攀岩本来就是一件放松的事,取消这些障碍就好了。
这事我大概在一年半以前做的,现在感觉非常好。我甚至连前台都不需要了,大家自己扫码进场,填个保险就可以开爬了。新人来了你叫一下我,我们就有人教他新人安全降落。系统也省事很多。
但我这套方法不适合所有人,那种大馆子有竞争压力,还是需要锁定客户、靠预售卡稳定人流的。
♀️早安攀岩五加皮:上海这么多家攀岩馆?Neverest 是怎么给自己定位的?特色是什么?
♂️Neverest 爆豆:我们馆的特色,我觉得第一是线路质量,一直很有特色。我们每次换线换5天,有充足时间试线、调线,安全隐患的东西我们会全部清除掉。安全方面我们是做得非常好的。
再比如场馆环境,虽然有人说我们环境不好,但我觉得这也是角度问题。我们这里有面玻璃墙,正对着苏州河,河水泛着绿光,波光粼粼的,很漂亮的,我自己是觉得很优美。
只不过呢,这边人素质差了一点,外部的公共厕所不干净,但那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以前我妈妈跟我说过一句话——“只有人污水,没有水污人”。这些环境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自己造成的。
我馆里放了很多绿植,但每天都有人往里面丢一次性袜子、手指绑带。这些都是人的素质问题。环境再差,也是人弄脏的,不是环境自己脏的。
我们现在的路线是每月换一次,点也是每月洗一次。不过有些人对环境特别挑,那就没办法了。
还有我们是全上海最便宜的攀岩馆(笑)。
♀️早安攀岩五加皮:你最喜欢的定线员是谁?为什么?哪些定线员经常给Neverest定线?分别有什么优点?
♂️Neverest 爆豆:首选就这几个人:日本的 Hori、Gen(平嶋元)、Akito,还有 Miharu。Miharu 特别好,她自己也经营岩馆,是个女生。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她一个人能扛起最大号的木制造型,一个人上梯子去定。我真的觉得特别不容易。国内很多男生都做不到,需要两个人扶着,她一个人就轻轻松松蹬上去,这就是定线员的基本功。
这次我们不是做了个比赛嘛,就是请Marcy(中岛雅志)来定,他也特别厉害。我自己也是很崇拜中岛的,他和 Hori、Akito是我心里日本前三的定线员,另外两位我都见过,中岛是唯一没见过的,所以我很想看看他在我们这儿会怎么定线。
我觉得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活很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考卷,有些人一张考卷能发挥得很好,但如果让他连续做五张考卷、每条线都完美、有创意、有 freestyle,每次都有新的东西给到岩馆,这个就很难了。
日本定线员他们就可以。比如中岛那样的人,一个月定 25 天线。他们都有很多“保留节目”,自己心里知道的一些动作,会在不同线路中用不同的点重复出来。他的动作库、储备非常大,就能覆盖整面墙,比如五六百平米的岩馆,各种风格的线都能定。
所以我现在如果希望不犯错,就请日本的。他们整个行业规则很好,所有人出来的标准是一样的。这是最好的。
定线能力和攀爬水平真的是直接挂钩的。
♀️早安攀岩五加皮:还有什么请定线员的经验分享吗?
♂️Neverest 爆豆: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岩馆请定线员来,都偏爱让人家定“难线”。但问题是,如果你的用户不是高水平选手,定那么难有什么意义?我们上一批线是 Miharu 定的,她的简单线定得特别好,结果反而比定难线效果更好。大家普遍反映说好爬、好玩,我后来就后悔了,早知道不让她去定难线了。
你看,其实全上海能爬难线的也就那几十人。(笑)
当然也有另一种思路。请东南亚的定线员来定简单线,做娱乐性质的、休闲性质的线,再让自己馆里的教练定一些基础服务线,这样服务的就是出街人群嘛。你也可以说让他们感受“国外线路”,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噱头,也是一种体验。
不是说爬难线才是好体验。简单的好线路也能让人学到东西,也是一种很棒的体验。
我们还有一个活动叫“岩壁接管”。这个灵感是我从“酒头接管”那儿学来的。
以前我喜欢喝精酿啤酒。北京、上海有些酒吧会搞“酒头接管”,就是那天的酒由某个酿酒厂提供,主题鲜明。我想,那我们攀岩馆是不是也可以搞类似的事?
于是就变成了:比如我虽然在上海,但我想让我的墙体现深圳 Upper岩馆的风格,那我就请他们一整个团队来接管我们的岩壁。他们在我们馆里布线,用户就像在爬Upper的线。这样大家也不用坐高铁去外地,成本降低了,体验却提升了。
这个活动我们已经做了四年了。早期非常受欢迎,Upper、重庆尖叫来时人气爆棚,很火很火。甚至除了很多口头禅,比如重庆不是很辣嘛,那到上海来就给我们“微微辣”,所以后来上海什么“日料线”,什么“美味线”“粤菜”等。都是从那一次,大家正式的开始说以美食的方式来形容定线风格的。
其实我也从很多岩馆身上学到很多,比如我从尖叫(攀岩)学到一件事特别重要:要选懂运营或者自己也是老板的定线员。他们知道自己为谁定线,知道目标用户是谁。比如世界杯的定线员,也得看一眼这次参赛名单的呀,不能瞎定的。
定线就像设计游戏关卡:不能全都通不了,也不能毫无难度。要刚刚好,既能区分选手水平,也能让赛事有看头。
国内的定线员和日本的定线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喜欢通过吃关节制造难度永華证券,比如让人手腕不舒服、肩膀反接。很容易导致TFCC损伤(腕关节三角软骨撕裂)。他们对动作导致的伤害不敏感,基本不懂身体负担的差异。
但日本定线员不是这样的:
不靠吃关节来制造难度。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和身体姿态的还原,比如通过髋部灵活度、身体协调性制造挑战。很注重细节和安全性,定线后会不断“微调”,从下午三点能调到晚上七点,甚至更久。对伤病风险有深入理解,知道哪些动作是不能出现的。
这就是专业水平的体现。你看我们请日本人定线,性价比其实非常高——同样的价格,责任心、专业度、微调细致度都远超国内许多定线员。
你去问国内一些自认为很厉害的定线员,问他:反接时哪些姿势会造成TFCC损伤?肩膀撑力的动态与静态差别?他们答不上来。
我特别欣赏Upper和尖叫的团队。他们会像日本人那样调线、修改、复爬,不怕麻烦。有次Upper的「璐璐璐」一个人调线调到晚上九点,太负责了。她以前是港队的,也经常去日本,那种认真程度我特别感动。
♀️早安攀岩五加皮:你对大家说Neverest环境不太好,还说点“包浆”怎么看?
♂️Neverest 爆豆:哈哈其实以前有几个在上海爬的岩友也说:“哎呀你这里怎么环境这么差?怎么怎么样?”因为确实也旧了嘛,环境是有点差。后来他去香港留学了,去完那个香港的Crus,他说:“哎呦,跟你们一模一样的,进去一股脚臭味道,这才是熟悉的攀岩味道。”
哈哈我说,你现在终于理解我们了。我说当然现在环境更好,肯定是更舒服的。但是我们也要对老的岩馆,有传统的岩馆,要有一个理解。新的旧的都很好,你不能说我有了高楼大厦我就把那个老胡同全拆了吧是不是~
点包浆呢,我可以说一说。第一是生意太好了,人流量太大。其实也不是生意好,因为我们票价便宜嘛,人流量大肯定是的;现在攀岩鞋和以前的也不一样了,鞋底的胶质变了,以前大家穿Vibram一代,胶硬不掉渣,现在第二、三代胶比老款软,更容易脱胶、留下颗粒,点洗起来是更难的。
♀️早安攀岩五加皮:这么多年经营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都是怎么解决的?有什么经营的经验可以分享给新开馆的岩馆老板们吗?
♂️Neverest 爆豆:其实我觉得这些年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难,有经过几次起伏,但整体上岩圈是往上走的,积极的趋势在那。每次新馆开业,我这边人流肯定会受到影响,这是百分之百的。但很快新馆拉了新人之后,这些人成长之后了,反而会回来我这里打卡。所以后来我有经验了——以前一看到新馆开我就焦虑,现在不焦虑了,因为我知道这是阶段性的。这个回流周期大概是三个月到半年之间。
我也想安慰那些老馆的老板们,其实不需要太焦虑。时代在变化,新馆不断开,但只要你自己做得好,客户总是会回流的。
那个岩馆到底要多大才是真的好呢?多大才是我们需要的呢?你太大了反而交流少了。我是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爬的,喜欢那种大家窝在休息区、攀爬区够用就好的状态。每个人需求不一样,如果是 I 人(内向型)可能更喜欢大一点的空间能一个人爬,E 人(外向型)就喜欢热闹。我还是偏向后者。
但是呢,也是一个小提醒吧。我觉得那时候嘞,我对于上海攀岩的热潮啊,判断是有失误的。我当时候觉得未来的5年到10年之间呢,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大的发展,所以呢,我把攀岩馆的面积控制在300平以内的;以及我当时候没有很积极地说去开二馆。我想来这个也是我的一个判断失误吧。当然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嘛哈哈。
说回经营经验,给新开馆老板们的建议是这样的:
第一,合伙人和共事的同事非常重要。现在很多馆都是合伙制,一个人很难撑起所有事务。这个馆再水深水浅,有龙则灵,关键是人。第二,好的教练是最稀缺的资源。你要舍得花钱挖好教练。别只肯花钱买岩点却不肯花钱留住人。我说的是真的好教练,不是一般教练。这种人甚至可以考虑给股份让他留下来。
我自己也有些遗憾。当初我有几个非常好的教练,现在出去开馆了。我当年没意识到应该给他们股份,把他们留下来。我当时自己在外面玩,玩物丧志(笑)都没想起这个事情。当然他们现在也开了自己的馆,对他们也是好事情。但从我的角度看,如果我更早重视团队稳定,更重视优秀人才,是很关键的。这是我6年来唯一比较遗憾的事。
Neverest为什么能够做得非常好?这么小的一家岩馆啊,和楼底下奶茶铺的经营业额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我当时候的3个教练,小桂,玛丽,宋宋,他们三个人顶在那里。
♀️早安攀岩五加皮:Neverest 最近组织了一场怀旧杯比赛?可以具体讲讲这个比赛的情况吗?(参加人数,奖品,赛制,时间等等)
♂️Neverest 爆豆:我重点说一个事情,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因为在上海地区,女生是攀岩的大人口。但和男生相比,女生的那个比赛欲望没有那么高。所以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女生报名数量不足,我们就只能把她划到男生一起了。
这个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所以我推荐以后男女能分开比赛,是最好的。当然也不一定有这个条件,我觉得其他城市有可能女生的比例更小。线路应该是往这个大群体、并且是很有未来的群体去倾斜的。
作为男生也要 gentlemen 一点,不要老是说馆里面定的线都是男生能爬的线,也不对。大家要 gentlemen 一点,比如说 70% 到 60% 都是女生比较适宜的线路。
很多女生来跟我提了这个事情,我也反馈给她们了。我们这个是业余比赛,不是竞技比赛。竞技比赛男女的竞技水平差距很大,比如说网球男女不能放在一起打,攀岩也是一样的。你单一女生再强,她和她男朋友一起训练的时候,我也没有看出来她很强很强,说明跟男子运动员还是有差距的。
顶尖的男子运动员是能够打赢亚妮亚的,说明男女差距还是很大的。但那是竞技比赛,我们是业余的,我们在馆里面鼓励大家一起爬,所以我觉得业余比赛放在一起也没有太大问题。我们鼓励更多优秀的女生参与进来。
我也感觉到,越来越多厉害的女生是可以跟男子竞技的。我馆里很多爬 V4 爬得很好的女生,有时候很多线路都吊打我。平衡线啊,髋关节灵活一点的那种线路,我都打不过她们。我能不能跟她们一起爬?完全能一起爬,互相有输赢。能不能一起比赛?也能。但比的不要太专业,叫业余赛,没问题的。
你不用以竞技为主,以体验为主,感受一下比赛的气氛。我在欢呼声当中有一点小紧张地去爬一些线路,这是很好的一个体验。
如果是第一次组织比赛,我建议前期可能要做很多功课,比如说把比赛往后面推。多宣传,多宣传一段时间。我觉得差不多放三个月:
第一个月介绍比赛规则。很多人不知道比赛规则,他怎么来比赛呢?当然就不感兴趣了。
第二个月,规则告诉他们之后,可以开一些小班。针对比赛做一些训练,那你的小班课不就开起来了吗?
第三个月作为冲刺月,这个时候可以定向邀请一些人免费参加。
这场比赛其实筹备得非常短。本来我们也没有计划要办比赛,后来是因为中岛刚好要来,我就想——既然人来了,那干脆就让他定一批比赛线路吧。
我跟他说:“你就定吧,但我们不搞什么比赛拆线、重新上线路那种操作了。”因为我们不是办职业比赛,不需要搞得特别复杂。所以我们就决定:你把线路直接定进去,不影响后面的正常运营就行。
整个过程很简单:我们就花了两天时间贴条,加上一些基础的物料准备,比赛就结束了。就这样搞定了。
我特别强调一点:很多事情要遵循中庸之道。什么意思?就是不要把它办得太极致。你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极致,那这事就很难推进,最后可能根本搞不下去。所以像我们这次,“从简做”,反而效率高,体验也好。中庸之道是最容易落地、可操作的方式。
最后蛮多人吧,一共四个组别,差不多 100 个人参加。
♀️早安攀岩五加皮:组织比赛对岩馆经营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吗?对于想组织但没有组织过比赛的岩馆有什么忠告建议或者经验分享吗?比如说应该如何组织,需要哪些人力配置,哪些坑可以避免?
♂️Neverest 爆豆:我觉得比赛蛮有帮助的,起码第一个周末的营业额就有保障,两天加起来有100个人 Check in。
还有观众嘛,虽然我们观众不收费,随便进。但你想啊,他们都是岩友的家属,也是潜在客户,看完比赛、现场感受一下氛围,说不定以后就来爬了。还有很多参赛者,没爬完、没拿到成绩的,他们肯定还要回来爬比赛线,对吧?
我们这次比赛比较简单,一共用了两天时间贴条、准备物料,整个过程非常迅速。我们主打一个“中庸之道”,人力配置:
志愿者:4-5人教练团队:4人摄影和记分:1人主持人:我本人(负责时间控制和氛围把控)
总共差不多8人左右就够了。
其他的倒没有嘞,其他的我觉得都是简单的,都好操作的。
♀️早安攀岩五加皮:什么契机做了深夜闲聊这个栏目?下一期什么时候更新?
♂️Neverest 爆豆:下一期什么时候更新啊?不知道哎,应该要好久了,我知道大家都在催更。其实我也有很多内容想跟大家聊,我自己目测我都能做个20期。
比如说:
岩友之间的日常,攀岩人的生活状态怎么练、怎么看路线、怎么应对瓶颈期...
这个栏目最初其实是有渊源的,当时候啊,我们一群朋友在吃饭,都是开攀岩馆的朋友嘛。本来前半段开开心心的,结果吃到一半,其中一个朋友的新岩馆刚开,就被人刷了差评。点评里说什么“这个点大造型顶在那里不安全”,后来我去看了一眼,人家是点在屋檐下,非常合理。比如说平衡线你上个大造型,那你是有问题的。但是人家那个点在凹进去的地方,有什么不对的?当时我那个朋友就一直在回复处理,状态也不太好,我就很心疼他,怎么攀岩把我们搞成这个样子啊。
所以我就开始思考,现在的岩圈被一些“意见领袖”带偏了风向,而他们自己又不太懂。所以我说我有职责要来发一篇关于岩馆的评测。当然我女朋友也起了推动作用,她想买车嘛,正在看车评人视频,她就说:“你不是要评岩馆吗?你也像车评一样来做内容呗!”
就这样,「深夜闲聊」这个栏目就诞生了,但是更新时间我不保证啊。
♀️早安攀岩五加皮:你觉得现在一家好的岩馆,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Neverest 爆豆:现在好的岩馆:
装备一定要齐全卫生干净,要到新的高度安全要注重审美和时尚感在线,现在岩友很多是时尚人群,不像以前更多是体育出身
现在上海都开始卷洗手液了,用 Aesop、Le Labo 的都有。虽然可能没必要,但它是一种用户体验上的“加分项”,反正用了舒服的呀。
国际化也非常重要
定线风格要global一点
教练要跟得上知识体系,不然说服不了新一代岩友
比如说我问一个教练:“最近很多职业的运动员都在吃肌酸,吃肌酸到底有没有用?”他说不出来,那你还做什么教练啦?
现在的岩友知识量很大的。你不但要爬得比他好,你的知识量也是要高于他,因为你是职业选手。你是职业的教练。再比如你问他:“斜方肌 overuse 怎么改善?”结果他只会说“你肩膀沉下来”——鬼都知道。要说得出是中斜方/下斜方怎么练,你要能提出方案、能验证、能训练自己。
♀️早安攀岩五加皮:有什么早安攀岩可以为你做的吗?你觉得未来我们有哪些合作的机会?
♂️Neverest 爆豆:我没馆了嘛,我要去你们那里爬啦! 我肯定会去长沙的~还有冬天我们约着去滑雪好了,哈哈!
请为我点赞、评论或转发~鼓励我坚持日更。❤️
直接扫码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
我会秒通过~
五加皮·早安攀岩联合创始人
友兴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